只从这些角度解读华为云 难免会跑偏

2017-09-16 12:03:55

原标题:只从这些角度解读华为云 难免会跑偏

前不久的华为全联接大会(HC 2017)上,华为轮值CEO郭平对华为云提出的发展路径和目标,持续引发了外界广泛的关注。尤其是舆论对“五朵云”和“PK阿里云”等,已经做出了很多解读。

懂懂以为,过分地陷入到具体产品线、应用案例层面,或是仅仅站在表面去看国内公有云市场现状来谈格局,都难免以偏概全。如果能跳出来从战略层面捋清华为的企图,再沉下来去分析这几年来华为云在战术层面取得的成绩,会更有利于判断这一市场未来的变化和趋势。

如果一提到华为发力公有云,以及推出的这个Cloud BU,就联想到是在国内挑战阿里、腾讯,国外要斗亚马逊和微软,就是要从别人的市场份额中打下江山,恐怕过于主观。

提起华为的企业文化,“狼性”似乎已经成了代名词,因此当Cloud BU突然出现时,与阿里云、微软云、运营商、应用开发商竞争的各种话题也就随之而来。实际上,这是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竞合市场。

首先,无论国内还是全球的公有云市场,空间都足够大,要开拓的潜在市场还很多,增量市场有的是机会等待新的玩家进场;其次,市场中并不都非敌即友,同一个市场空间通过合作、协同开发,包括形成生态效应,更符合华为云未来的发展思路;最后,草率判定华为在公有云市场是一个迟来者、要抢道超车,很容易被惯性思维引入误区。

仔细分析华为云目前的战略布局,可以简单归纳为四个字,即“形、势、奇、正”。而与华为Cloud BU总裁兼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、华为IT产品线副总裁黄瑾更进一步交流后,也从细节上印证了我们对华为云战略方针的总结与归纳。

形和势,包含了内在和外在的推动力。

华为云面对着未来的云服务市场,从集团内部的组织调整、做Cloud BU的决心上反映出了什么?

从运营商业务起家,到消费者、企业级两块业务也站稳了脚跟,放眼未来10年的增长点,华为明显笃定要开拓更广袤的IT基础设施服务领域。行业上,是2C、2B和2G都要发力;而云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三个方向,则与华为的基因极为匹配。

各种迹象表明,Cloud BU已经成为华为长期的业务方向,上下贯通全力打透是必然的。也就是说IT产品线、企业BG和政企云等都会聚拢并形成一股合力。

促使这个形产生的大势,是华为已经看到的市场潜力。

华为Cloud BU总裁,兼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

华为Cloud BU总裁郑叶来分享了一个自己与很多政府机构IT主管的交流心得,谈到对方针对云的诸多顾虑,他归纳为三点:

第一,数据安全,包括终端用户的隐私保护,不能把我的客户卖掉;

第二,能否提供持续稳定的云服务基础设施和服务;

第三,选择一个值得信赖合作伙伴。为什么强调“值得信赖”,因为云计算不是把机房的几台服务器换掉,而是局部替换了其IT支撑部门。

在郑叶来看来,包括政府机构、央企等用户,最核心的资产是数据,最关心的也正是数据的安全。这种“痛点”,形成了从外部市场形成的推动力,正好与华为云从集团内部形成的推动形成了合力。

“我们在国内大数据服务领域去年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,国内很多银行、公安等用的都是用华为的大数据处理平台,我们一直在帮助客户处理数据。”他表示,关键点是华为承认客户数据主权,帮助客户处理数据,并且能发挥数据的价值,“这才是用户最开心看到的重点。”

这正是华为云发力公有云,并着重强调“上不做应用、下不碰数据”的根由。郑叶来强调,下不碰数据并不是不处理数据。他把下不碰数据总结为三句:华为承诺不用技术手段非法获取客户数据;承诺不将客户数据进行商业变现;华为用自己云计算和大数据积累跟客户一起发挥数据的价值。“我们就是安安分分做一个透明的云基础设施而已。”

也正是基于对自身定位的清晰界定,华为与阿里云、微软和电信运营商等不同层面场内玩家的关系,绝非零和博弈。郑叶来表示,“我们前不久刚跟微软签下战略合作协议,华为早就是微软云的IT基础设施供应商,微软云是使用华为的服务器为他的客户部署云服务的。未来微软SaaS应用(包括Office)等也将运行华为云上。”

华为与微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

同样,在公有云合作建设方面,懂懂看到了华为与中国电信推出的天翼云3.0,以及海外市场与德电、西班牙电信等合作范例;在和阿里云的关系上,前者一直采购华为服务器和网络产品,纯粹的IaaS层面,也不排除大型客户会同时使用阿里云和华为云的服务……

虽然对于公有云市场的分析,各机构在市场预测数字上略有差别,但是业界基本上认为国内仍有85%以上的增量市场有待开发。Cloud BU在外力和内力的推动下,未来最大的挑战只是业务上的创新能力。

奇与正:以正合,以奇胜。

轮值CEO郭平曾强调:华为云的商业模式选择“靠技术和服务变现”。

目前来看,华为云在公有云市场主要的业务形态分为两种:第一种是华为自建的公有云服务;第二种是合作建设公有云的方式,即通过携手运营商和商业合作伙伴打造生态,实现行业云化。

郑叶来表示,华为会从自身出发围绕IT产业继续进行大量投资,并将其作为一种服务能力开放出去。这些服务能力包括华为的联接能力、物联网平台能力等,包括语音、视频等在内的面向企业用户的服务能力等。“自从Cloud BU成立,华为云的用户增长率达到了238%,我们的用户资源使用率增长到260%,目前华为云发布的云服务总数达到85款,共计超过4500个特性。”

郑叶来坦承Cloud BU在公有云领域有后发劣势,“我曾经跟很多的客户讲,我们今天肯定不是最好的。但是我们跟大家说,我们一定是进步最快的。”

除了上述这些正面战场上的常规“军力”,Cloud BU在企业智能EI平台上的发力,则是在战术上“以正合,以奇胜”的例子。

在HC2017发布企业智能平台EI时,郑叶来曾透露,基于多年来储备的智能技术平台化,华为的EI解决方案包含了三种智能云:基础平台服务、通用AI服务和场景解决方案,以及异构计算平台。“目前我们已经将人工智能技术平台化,针对各类企业的业务场景,聚合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计算和存储等基础能力,提供创新的企业智能云服务 ,开放给政府、企业、合作伙伴及开发者使用。”

华为IT产品线副总裁黄瑾

华为IT产品线副总裁黄瑾对此有个形象的比喻,云就如同是所有创新的底座,“我们将所有的数据汇聚在云上进行分析,所有的软件和ICT能力都将成为云上的服务。”他表示,在华为内部这种基于自身综合实力在云端的创新被称为“立体创新”。

在黄瑾看来,华为从软件创新、硬件创新、数据创新、联接创新、架构创新、混合云创新上都付出了很多努力,“立体创新的目标,即所有做的事情都是围绕目标客户具体的场景在优化。”

他分享了EI开放平台上与合作伙伴基于AI进行联合创新的例子:“我们和佰伶科技打造了智慧社保的解决方案,目前已经商用,帮助客户实现了对骗保的稽查、扩面征缴;与商汤科技打造平安城市的解决方案,在加入了特征向量压缩和特征向量搜索之后,能够实现实时的检索、精准的定位;现在联合云天励飞推出的智慧商城,已经实现了千亿图像级定位,可以解决商城里面负面人员(出现)及时报警,同时对购物信息进行智能统计、对人员轨迹进行立体呈现等等。”

黄瑾笑称,这个图像识别对抓小偷还有奇效,“前几天场馆搭建的时候,保安抓住了一个偷便携机的小偷,我们把这个小偷的照片输入了视频云的环境,找到了他所有的轨迹和偷盗的现场证据,更有意思的是我们还发现了他有同伙,也抓到了同伙的作案证据,提交给警方。”

目前,企业智能EI平台推出的人工智能产品,已经服务了金融、保险、交通、制造等行业的多家大型用户。其中,中国太平洋保险与华为云在数据中心与企业云建设,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行业运用以及数字化安全等方面正在展开合作;另外,还有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联合华为云建设的深圳交通大脑,正在调度着深圳全市的交通资源,包括推送给市民的APP、行车路径等等。黄瑾表示,EI平台上除了人工智能,还有华为自研的多款全分布式数据库,目前也已经在中国工商银行有了具体的应用实践。

从2011年进入云计算服务市场至今,华为在云的市场中“声调”一直不大,懂懂认为这里面有很多原因。而默默发力、后浪拍倒前浪的例子,在华为身上也绝不鲜见。从Cloud BU一露面就呈现出绝不单打独斗的态度来看,反而更具有一种势能。

对于未来如何把公有云市场加速做大,郑叶来最乐于强调的仍是生态创造价值。“我们从来不用什么结盟这样的词,我们叫生态合作伙伴。生态合作伙伴的意义是,首先得是一个生态,得生机勃勃;其次是要能一起创造价值,各方都能获取商业价值。”

懂懂最认可他的这句话:“大家总要碰出点火花出来,连火花都没有,这个生态也不会有生命力!”

作者:懂懂笔记

相关专题

华为

官网 http://www.vmall.com/
电话 400-830-8300
热门资讯推荐
排行榜推荐
查公交 火车票 查邮编 汽车票 外卖优惠 打车券 优惠券